会员风采|《大学》2022年第1期封面人物孔祥彬
发布: 2022-04-06 16:46: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大学》  

文章原载于《大学》杂志及大学科研圈

微信图片_20220406163700.jpg


孔祥彬,1981年生,四川泸县人,高级职业指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会员。

探索实施学生工作课程化和“从游育人”模式,主讲跨学科通识课连续6个学期入选西南交通大学最火选修课,被评为四川省一流课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在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等做报告30余次。获教育部第二课堂课程展示活动一等奖、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成果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和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跨界:用辅导员的方法开出“最火选修课”——专访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孔祥彬


1.png

微信图片_20220406163734.jpg

2.png


摘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大多时候辅导员仅作为“幕后”角色参与高校育人过程,很少有机会站到“台前”,遑论开设教学课程。实际上,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也存在现实困难。一是事务性工作占用辅导员太多时间和精力,导致辅导员无暇参与课程教学;二是多数高校课程设置较为固定,专业性较强,没有针对辅导员开设的课程,课程都由专职教师承担,辅导员则专职学生工作,专职教师负责教书育人,辅导员负责思政育人,二者沟壑分明。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支持辅导员开设课程,鼓励辅导员参与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文章以西南交通大学“悠然见君子”课程为例,探索如何用辅导员的方法开设育人课程。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工作;选修课程


一、缘起:坚守育人初心,创新育人路径

记者:孔老师您好!首先要祝贺您的课程“悠然见君子”连续三年入选西南交通大学“最火选修课”,并被认定为四川省一流课程。请问您缘何开设这门课程?

孔祥彬:谢谢您!综合来说,初衷与契机共同促成我开设这门课程。2018 年春节,我带着家人去云南旅游,不想父亲突发疾病,幸而在众人帮助下转危为安。在陪护父亲的日子里,我充满了无力感,只能寄希望于医生。最后父亲病情好转,我当时就在想,我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做一些善事,来回报给我帮助的人们。而我最擅长的就是带学生,帮助学生成为想成为的人。正好当时在读《论语》,书中频繁出现的“君子”二字让我有了方向,于是写了一篇《君子虚拟书院招生启事》,后面就有了第一批学生进入书院,通过微信群语音授课的形式(当时还没有腾讯会议等便捷的线上平台),共同追求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君子。

回到学校后,学校教务处发布了跨学科通识课的申请通知,还组织了教学设计工作坊,我便立刻报了名。在工作坊上,听完范怡红、宋爱玲、郭永春等老师的讲述,我立马在课堂上将君子虚拟书院的这个模式进行了课程化的教学设计,然后进行了开课答辩,顺利通过。于是,“悠然见君子”这门课程就于2018年9月正式开课。这门课程是我和邓自刚、苗苗、许金砖、张异、张鹏飞、梁喻嘉等许多老师、校友、学生共同开设的,西南交通大学给予了辅导员老师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学校官微每学期发布的最火选修课榜单上,还有好几门辅导员开设的课程入选,比如张鹏飞、马琼等老师开设的“从PPT到答辩”,郭立昌、杨都强等老师开设的“悦读与旅行”等课程,都深受学生喜爱。

自此,我便成了一个跨界选手,在学校跨学科教学团队以及沈志云、何云庵、范怡红、高平平、刘占祥、何善蒙、张伟刚、夏晓虹、庞海芍、范蕊等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源源不断地将学生工作的方法、理念与教育教学的方法、理念进行交叉融合,各种新做法便集中呈现在教学实践中。也先后在通识教育领域和学生工作领域的一些会议、研讨会、研修班上分享这个跨界融合的成果,获得了业内同仁的积极肯定。


二、辅导员开设课程的优势与劣势

记者:课程的成功是否得益于您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您认为辅导员开设课程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呢?

孔祥彬:我十分赞同您的观点!这的确得益于我的学生工作经历。因为辅导员这个群体最了解学生。这个课程本身就是学生工作课程化的成果。这门课虽然是以儒家君子观为核心来构建的,但是课程讲授的内容、课堂组织的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的强化等方面,都是用的学生工作的方法、辅导员的方法。

相比专业教师,辅导员在知识储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稍显不足。因此,辅导员开课,大多数还是讲党课、团课、思政课和通识课。在这些课程方面,辅导员反而具备独特优势,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和学生贴得近,寝室、课堂、食堂,QQ、抖音、B站,处处都有辅导员的身影,他们最了解学生,最懂学生,课程针对性比较强;二是辅导员管得“宽”,德、智、体、美、劳,过去、现在、将来,什么都要管,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天然地会注重课程的思政性以及课程设计的综合性;三是辅导员玩得“嗨”,比赛、晚会、搞活动,种草、打卡、三下乡,样样都能“嗨”,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知道什么样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的互动性,而由此营造的氛围就会比较好。

当然,在课程教学方面,最专业的还是专任教师。所以辅导员开课,还得首先向专任教师学习,请教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请教如何安排教学环节以及考评方式等。


三、以辅导员方法开设课程的路径——以“悠然 见君子”课程为例

记者:“悠然见君子”这个名字一看就让人喜欢,有一种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气质。您能介绍下这门课程么?请您解析如何以辅导员的方法开设课程?

孔祥彬:看来我给这个课程取这样一个名字的初衷达到了,就是要给人留一个好印象,又留一点悬念待人进一步了解它。解析这门课程首先要从课程名称开始说起。

课程名称有三个关键词:君子、悠然、见。

第一个关键词是“君子”二字,这也是该课程的育人目标。有学者指出,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为四因素结构,包括社会性因子、践行因子、中和人格因子和统合人格因子[1]。儒家君子观关注作为人性修养理想人格的君子,在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我国历史上探索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尝试[2]。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是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人格理想,一开始是指“君之子”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后来由儒家将此概念转换为有道德的人,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的人。余秋雨对君子曾有这样的评价,“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君子的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君子”应有之义。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君子。

第二个关键词是“悠然”。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4]。那么我就去琢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养成君子人格?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就是,最关键是要调动学生想成为君子的“欲”,而激发这种内心的向往,教条式的、灌输式的方法是做不到的,最好的办法应该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君子作为自己的人格目标,所以我从陶潜先生那里借了“悠然”二字。

第三个关键词是“见”。怎么样才能“悠然见君子”呢?我根据 10 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再结合课程教学的范式,在学校教学设计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一套“从游育人”的课程体系,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一个理念、一个方法、三个版块。

一个目标即上面提到的“新时代君子”,该课程以“君子人格养成”为目标[5],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理念即“从游”理念。提起从游,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 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段话我觉得把大学应有的师生关系和教育规律讲得特别透彻。这样的教育模式,携弟子周游列国的孔子早就已经进行了实践,并且证明了这个理念是行之有效的。时代发展至今,教育这个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今天的大学课堂内,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却看新闻玩游戏的场景时常出现。课堂之外,老师和学生交流较少,好像上下课的铃声就成了师生关系的起点和终点。从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辅导员的职业角度出发,我认为将师生关系回归到“从游”的状态,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向。因此,我便尝试将“从游”理念作为课程整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个方法即“三全育人”方法。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方法体系,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法宝”。这个法宝,同样适用于具体的课程建设——从学生的视角,全员育人对应着“向谁学”,全方位育人对应着“学什么”,全过程育人对应着“怎么学”。


5.png

 

三个板块即上述视角转换为教师视角,对应的就是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三者相得益彰。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君子?古时候有“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场景转换到今天,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君子?我统计了2015—2017年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亟待加强的能力”一题的结果,综合排序依次为沟通协调、口头表达、自信度、创新精神、组织管理、人文素养、工具性技能、自我管理、合作意识。在问题导向基础上,我继续寻求解决办法,并在《论语》的一段话中找到了答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前述 10 个毕业生亟待加强的能力,正好可以分为文和质两个方面。文是外在,质是内在,彬彬是平衡美好的意思,内外兼修、德才兼备,这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君子。接着,我开始分析文和质两个维度应该怎么细化,于是提出了一个“新君子六艺”的框架,即知识、方法、情怀、表达、沟通、行动。前三个为内在的“质”,后三个为外在的“文”。于是,一个契合“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课程内容体系“文质教育矩阵”便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排课便按此进行。

其次,教学组织方面,人格养成重在示范、感召、熏陶以及实践。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传统的讲授、演示等教学方式,知识存留度是很低的,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知识存留度更高。《论语》也讲到“躬行君子”。于是,我设计了一套基于课程的“君子躬行项目”,其中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君子课程组,我将学生分组,将课堂交给他们来组织,让小组轮流负责完成课程的嘉宾对接、海报设计、课程主持、课程直播、新闻推送、课程实录等全链条工作;二是君子新媒体,组织学生在微信、微博、抖音、哔站等平台开通课程账号,由他们进行课程内容的图文推送和短视频制作;三是君子科创营,组织同学们组队参加各类科创活动以及社会实践项目;四是君子图书馆,购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书籍供学生借阅,并安排了读书心得撰写和分享的环节。以上项目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体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道理,教师从上述四个方面给予指导,将君子人格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体现了“全过程育人”的理念。

最后,师生关系方面。师生关系是“从游”育人模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人格养成中需要感召、触发的最重要部分,但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亟待改进的环节。首先,将课程师生作为一个“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鱼群”进行有机组织,构建一个“从游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进行了四个角色设计。一是“带鱼”,即课程负责人,负责带领小鱼们四处游历,去不同的“大鱼”处游学;二是“大鱼”,即给学生上课的不同方面的名师、大儒、优生;三是“鲶鱼”,即课程的班长、助教、组长,每个小组配备了一名上学期优秀学员担任朋辈导师,这些同学会让整个“鱼群”保持活力;四是“小鱼”,即所有选课学生。其次,通过不同方式去营造君子特色的“鱼群”氛围。一是课内经常性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同学们轮流发言交流;二是布置交互性很强的作业,增加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三是课外安排参观、实践、游学等环节,由“带鱼”带着“小鱼”们四处游历。这样,师生关系就在课内外得到不断加强,一个体现“全员育人”理念的学习共同体就越来越紧密了。进一步的,我们将每学期选课学生都纳入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君子(虚拟)书院,进行相应品牌设计、文化建设等,学生们的归属感就更加强烈了。

以上就是“悠然见君子”课程的整个育人体系。这个体系,应该说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可以称之为立体化的课程育人综合体——增加了课程的长度,让师生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拓展;增加了课程的宽度,通过教授“新君子六艺”,让学生成长得更全面;增加了课程的深度,通过实施“君子躬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果;还增加了课程的黏性,通过打造“君子虚拟书院”,重现了从游育人经典场景。


四、课程实施效果

记者:“悠然见君子”课程被打造成兼具“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您对这门课程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请问该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

孔祥彬:在这门课上,我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用“良心”换“真心”,从每学期的课程评价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让我泪目的学生评语。有学生说这是一门难得的有大家庭氛围的课。有学生说这门课是枯燥工科学习生活中的一颗糖。有学生说它的种种特质充分满足了自己对大学课堂的期望。有学生说与其说是一门选修课,不如说是一门人生启迪课!

课程也得到了业界专家们的好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沈志云院士说,君子书院是一个很好的育人模式,是在做引领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好事情。著名文化学者、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说,君子这个活的观念,我们想把它点燃,需要像孔老师这样非常好的组织方式以及实施方式。通识教育专家、厦门大学范怡红教授说,很少有课程能做到像“悠然见君子”这样把学生发动得这么全面,资源、平台构建得这么有效。当然,也有同学给课程指出了一些不足,还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课程也在不断迭代完善,争取为学生奉献出一门越来越好的“金课”。

下学期,根据各方面意见反馈,我们的“悠然见君子”课程将进行升级,课程名称改为“为学为事为人”,课程团队将向着“大先生”目标进发,教授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方法,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