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花枝俏,自强永不息——甘肃积石山抗震救援一线纪实
发布: 2024-01-02 20:10: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孔荣顺  


编者按: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县等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领导、成员,全国各地孔氏宗亲,通过不同渠道与当地儒促会成员联系,对当地民众及孔氏宗亲的生命财产安全表示极大关注。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现将副秘书长孔荣顺(令)从当地发来的报道进行刊发,感谢大家的一片真情。



寒冬深夜,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无情地降临到西北的历史古镇——积石山,勤劳善良的人们无可选择地经历了生死离别、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一次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抗争的抗震救援大会战随即开场,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


一、积石山概况


积石山县(全称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4.9%;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常住人口23.94万人,人口密度263人/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23.36亿元;海拔1735~4309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里至今保留着积石山、西倾山、积石峡等《书经》中多次提到的古地名。这里的临津古渡,又名官亭渡,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存有遗址。周穆王西行开辟了临津古渡摆渡黄河的历史,打通了甘肃通往青海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积石山临津渡渡过黄河入湟中,进入西域,往返路途经河州,建立了丝绸之路。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黄河上游西进新疆、南入西藏的重要渡口。


二、地震状况


1.jpg

积石山县地处拉脊山北缘断裂带,过去地震虽偶有发生,但很少出现这样强烈的地震。12月19日上午,甘肃省地震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1900年以来,该地震邻区100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生过7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一次地震是1936年2月7日的康乐县6.7级地震。最近一次5级以上地震是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距离这次震中约72公里。这次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截至12月20日08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423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10次,分别是4.0-4.9级2次,3.0-3.9级8次;3.0级以下余震413次;目前最大余震4.1级,距主震约14公里。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刘兴旺认为,本次地震是一次典型的逆冲型地震,这类地震的破坏性非常强,引发地震的断层从人员密集的乡镇穿过,这也使得这些地方破坏十分严重。此次地震发生在深夜,很多人可能在熟睡状态,来不及逃生。地震区的砖木结构或简易的砖混结构房屋,没有采取抗震构造的措施,房屋结构形式不合理,因而也造成了房屋的毁坏和人员的伤亡。

积石山县在地貌上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一个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从1800米到4300米,海拔跨度特别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同时这个地方地处我国西北,冬季温差特别大,目前震区夜间最低温度在零下16摄氏度左右。给救援增加了不少难度。

截至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782人受伤,14939间房屋倒塌,207204间房屋受损,涉及群众37162户145736人。在震中50公里范围之内,涉及青海省的乡镇就有22个,其中民和县中川乡以及官亭镇等地受灾严重。青海省海东市18人死亡,198人受伤,另有16人失联。


三、紧急救援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从伤员救治到次生灾害防范,从基础设施抢修到受灾群众安置,传递出总书记对灾情的高度重视和对受灾群众的深切关怀。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第一时间进行布置,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员,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一人一案精准施策,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要加强余震监测预警,全覆盖排查地质灾害新的隐患点,强化重大水利工程监测,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严防发生次生灾害。

2.png


1、救援,与时间赛跑


因灾情严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多支救援力量抵达地震灾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约300名官兵连夜出动,于凌晨4时许到达受灾严重的积石山地震灾区,迅速展开人员搜救、道路清理等工作。武警甘肃总队出动300余名官兵、40余台车辆抵达积石山县刘集乡4个村,担负搜救、伤员转运、疏通道路和搭建帐篷等任务。甘肃省军区临夏军分区就近组织民兵,根据任务分组赶赴各点位执行任务。


甘肃省调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500余人、公安干警1500余人赶赴灾区。青海省海东市组织卫健、公安、消防等救援力量4200余人,调集大型救援装备268台、救援装备8246件套奔赴一线。

3.jpg


抢救生命,同时间赛跑。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调派医疗应急工作负责同志和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骨科、神经外科和普外科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灾区;组织四川、陕西和宁夏等邻近甘肃省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迅速集结,赴甘肃省、青海省支援。


地震发生后,根据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的紧急安排部署,全省卫健系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成立抗震救灾省、州、县医疗救援工作组,下设综合协调、信息发布、伤员转运、医疗救治、卫生防疫、水质监测、心理疏导、物资保障等8个工作小组,省、州、县医疗救援力量混合编组,扁平化调度指挥,全面开展伤员搜救、转运、救治工作。


甘肃各级医疗机构派出救援队伍19支386人抵达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全面开展伤员搜救、转运、救治工作。当地在乡镇卫生院设立救治点,在州级和各县医院设立绿色通道,及时分类处置伤员,轻伤人员就地就近治疗,重伤人员转移至州县医院接受救治。


4.jpg

2、抢修,打通生命通道


此次地震造成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指导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全力做好抢险救援、灾损排查、保通保畅等各项工作,调度甘肃、青海等地公路部门,要求排查震中周边路网运行情况,了解核实灾情。密切跟踪、全面排查灾区铁路、公路、邮政等受损情况,确保路网通畅。协调驻地周边央企组建应急抢通队伍,摸清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及战备钢架桥有关情况,随时调集支援。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派工作组抵达灾区现场,组织力量对受灾公路进行清理,加强余震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同时开通应急救援通道,保障救援车辆免费快速通行。


    5.jpg

3、安置,保障群众生活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启动红十字应急救援西北协作区协作机制,派出红十字搜救、医疗、赈济等救援队伍赴灾区一线开展救援,首批紧急拨付救灾资金500万元,调拨棉帐篷700顶、折叠床2000张、棉被12700床、棉衣4500件、家庭包1000个。


6.jpg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甘肃、青海两省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两省做好地震灾害救灾工作,统筹用于应急抢险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重点做好搜救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整治、倒损民房修复等工作。甘肃省财政厅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2000万元,帮助灾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4、保暖,救援第一需求

地震发生区域海拔高、气温低,加之刚刚下过雪,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6度,当地百姓面临严峻的严寒考验。低温天气,对压在废墟下的伤者而言,有利救援时间大幅缩短。和常温情况下的避难和救援相比,在低温、冰雪等不利条件下,此次求援难度大增。


为应对寒冷天气对抗震救灾的叠加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能源电力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积极指导电网企业抢修受损电力设施,组织应急供电,全力保障民生和重点用电需求。


7.jpg

为做好受灾群众御寒保暖工作,指挥部加紧调集棉帐篷、棉衣、棉被、电热毯、火炉等物资,专人专班专组管好各类救灾物资管理、发放,加快帐篷安装进度,确保群众温暖过夜。全面排查、组织专家鉴定房屋受损情况,对严重受损的建筑严格管控,符合居住条件的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住所。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强化巡查值守,精细做好火灾防范、煤烟排放等工作,抓好卫生防疫,配备预防流感等药物,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严防灾后大疫。


截至12月19日下午5时,在各受灾群众安置点上,帐篷已经搭建完成,取暖设备和生活物资也已备齐,能够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5、自救,相互扶持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但,也正是这巨大的天灾,把人们的力量紧紧地凝成了一股绳!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援着甘肃、青海的受灾同胞。一车车急需物资承载着人们的殷殷心意,一滴滴鲜红的血液汇成一道道生命的源泉,一笔笔充满爱心的善款形成一股股强大的暖流。

在灾区现场看到,保暖帐篷、取暖炉具已基本安装完毕,帐篷已见炉烟升起。已为受灾群众提供热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小米粥也发放到部分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手里。兰州一家餐饮企业员工自发赶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000多份牛肉面。大河村一诊所工作人员熬制了小米粥,免费发放给受灾群众。当地一食品企业负责人自驾带来200件桃酥点心。


8.jpg


四、阶段性胜利



12月20日,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地震救援最新情况。截至12月19日下午3时,此次地震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救援工作取得以下阶段性胜利:

——西部战区、甘肃省军区、武警甘肃总队、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森林消防总队、省级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等出动救援力量4500余人、车辆820余辆赶到灾区,进行全覆盖、无盲区搜救。省州县共派出医疗救助队伍19支667人、救护车99辆开展检伤分类、转运救治工作,受伤人员已全部收治到临夏州、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医院。

——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截至目前,共临时避险转移安置20457户87076人。紧急调拨帐篷、棉被、帐篷灯、折叠床、防潮垫等应急救灾物资128830件。组织调配馒头、方便面等食品和生活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

——交通部门组织出动大型机具22台投入道路抢通工作,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已全部恢复通行。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出动抢修人员507名、发电车11辆、发电机15台,对受损变电站、线路及电力设备设施进行应急抢修,受灾停运的2条35千伏线路、2座35千伏变电站和15条10千伏线路已全部恢复供电,所有受灾群众全面恢复用电,全县电力供应平稳。经信息通信行业应急抢修,因地震和电力中断影响退服的314座基站已全部恢复,2条中断通信光缆已全部抢通。

——统筹自然资源、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部门力量,开“拉网式”“地毯式”全覆盖震后地灾隐患排查。经全力排查,地震影响区域内22座矿山及尾矿库已全部紧急停产撤人,震中100公里内22家化工企业、205户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均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89座水库水电站、重要河段堤防、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运行正常,未发生因地震衍生的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337处,排查出新增隐患点19处、加剧隐患点34处、灾害点8处,并实时开展监测预警,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当地水、电、暖、通讯等均恢复正常。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受灾群众需求,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生活,全力组织开展灾情排查和救援工作,全力防范地震次生灾害。


五、生活,重新开始



对于逝者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告慰?是生者的顽强不屈!不能让灾难击垮我们的意志,不能让困难停滞我们的脚步,不能让废墟掩埋我们重建家园、重整河山的坚强决心!让我们在泪眼中抬头挺胸,把哀思化为力量,把感动化作顽强,而这,是我们在风雨中直立、在灾难中前行的巨大动力。

逝者已矣,家园已毁,而生活还将继续。伤者需要全力救治,无家可归者需要安置,我们必须泣别逝者,揩干眼泪,重新上路。重建的任务非常艰难繁重,需要我们更加团结起来,尽自己最大努力施以援手,加倍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加倍激发前行的信念和力量。未来依然美好,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为建设崭新的家园共砌一堵温暖的墙!

毛泽东同志在《卜算子・咏梅》中赞美不畏冬雪严寒的梅花时写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们坚定地相信,勤劳善良勇敢的灾区人民就是在寒冰中绽放的梅花,傲立雪中、生机盎然、自强不息!


孔荣顺

2023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