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国弘扬工匠精神让产业工人焕发职业自信
发布: 2017-05-05 00:34:58 来源:新华社  作者:本站编辑  
导读:

新华社南昌4月30日电题:中国弘扬工匠精神让产业工人焕发职业自信
新华社记者陈毓珊 潘强 王阳
       空间狭小,布料成堆,工人扎堆,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纺织工厂。但是南昌市青山湖区的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颠覆了人们对纺织厂的传统印象。在这里,工人穿梭于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中,他们正在舒适的环境里生产更加精美的服装产品。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享誉国内外的产品。”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华说,国家弘扬工匠精神让一线产业工人欢欣鼓舞,他们正在从工人转变为“工匠”。
       王春华早年曾在香港的纺织企业里做学徒,一干就是14年。他回忆,那时的制衣厂,人力成本低廉是最大的优势。工人们扎堆做着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活,从裁剪到缝制也不算“精细”,原材料的浪费也较大。“那时的我们也只能称为工人,而算不上‘工匠’。”
       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针纺织业曾存在着效益低、利润低、科技含量低、产业配套不完善等缺点,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尴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国纺织及服装产业总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不少企业经历著“成长的烦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唤醒著当代工匠精神,王春华心里揣著一本“明白账”。“机器换工”,机械化设备的引进使纺织产业实现了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工人们也因此干上了“精细活”。
       产业工人对“匠心”的执著,让针纺织业产业链更具竞争力。南昌市青山湖区针纺服装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总产值超300亿元、相关企业740家的产业集群,出口货值占全省比重近50%,文化衫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王春华说,“产业转型升级后,我们的主攻方向不再局限于低端市场。竞争力就是话语权,如今的华兴针织运用强有力市场话语权,自主选择著企业的海外版图。”
       五一小长假前一天,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景区刚刚完成了为期100余天的大修,58岁的瓦工队长张树金41年的职业生涯中,这种规模的大型修缮工程还是第一次。
      “工匠们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延续了传统工艺与做法,最大程度真实完整地恢复古建筑的原貌、保存历史信息,这就是工匠们的生命线。”山东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负责人孔祥民说。
       目前,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现有职工449人。近年来,这些工匠们还完成了国内多处知名古建筑和日本、欧盟等地文物的修复工作,来自“孔孟之乡”的“工匠精神”通过自己的手艺走向了世界。
       品质之魂,存于匠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品质时代。
       怀揣“工匠精神”的中国产业工人坚守实体经济奋力突围,在主动创新求变的转型大潮中重拾职业自信。
       广西汽车集团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高级专家丘柳滨在铣工岗位上练就了卓然不凡的绝技,赢得了铣工“大王”的美誉。 
       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丘柳滨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铣工,这使他在工作中从不轻易放弃一个模糊问题。丘柳滨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反复地捉摸和实践是他每日的必修课。
       丘柳滨认为,自己一直在做工匠。2010年,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以丘柳滨为命名组建“丘柳滨工作室”(现改为“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集体总结创造的“关于加工曲轴箱结合面崩角的改善”“托盘快速切换机型工装机构项目”“活塞分装线拉直改善项目”等项目成果,在企业科研生产中得到推广并发挥了巨大效应,为公司节能降耗约1963万元。
       “一点红不是红,我要让一点红变成一片红。”丘柳滨乐为人师,把自己精良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他人。工作20年来,丘柳滨已经带出了几十个徒弟,如今他们个个都是生产和技术岗位的能手、专家,有的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能手”等称号,有的晋级为高级技师。
       丘柳滨说:“如果每个工人能保持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著、对产品的负责,那么中国的制造将会成为响亮的名片,中国的产业工人也将更加自信。”(完)